「石虎米」改善耕作方式 拯救石虎危機

華岡融媒體記者/朱凱葳報導
 
    石虎作為亞洲分佈最廣泛的小型貓科動物,全球規模最大生態保護組織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」將其歸類為「無危動物」,雖然數量有淺在危機但不至於滅絕,但全台灣石虎數量僅存500隻左右,瀕臨滅絕,為了保育石虎生存環境,許多農民紛紛開始選擇種植石虎米。
 
    台灣也曾經是「石虎天堂」,隨著人類城市迅速擴張,棲息地遭到破壞,石虎難以找到足夠的食物和適合繁殖的地點只能往山下移動,而雞農為了保護雞隻不被石虎補食,設置毒餌及捕獸夾,且早期的石虎毛皮交易也導致石虎數量下降,雖然已有立法保護石虎,但非法狩獵問題依舊存在。
 
    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理事長王唯治表示:「以石虎來講身手應該是很矯健,貓科類的動物,流浪動物想要去騷擾到牠,不是那麼容易」。然而台灣農業普遍使用農藥,野外的老鼠體內容易累積毒素,以老鼠為食的石虎在狩獵後也一併把毒素吃入腹中,王唯治表示,在石虎活動區裡面有很多被撞死的、路殺的死尸,解剖之後,發覺他們都有相當程度的農藥、環境用藥中毒,這種中毒不見得直接死亡,但是已經對他們產生了影響,導致他們不夠健康狀況之下沒有原來天然的求生能力。

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理事長王唯治(圖\朱凱葳攝)

    近年來許多保育人士推廣「石虎米」,石虎米正是為了保護石虎改以無毒的方式耕種,消費者也願意以較高價格購買農作物,石虎米結合農業生態和生態保護,維持生態健康的同時也增強公民意識,王唯治表示:「為什麼要種石虎米?那時後種石虎米其實就是生態,希望在棲息地裡面、農家裡面,不要因為耕作對野生動物造成傷害」。
 
    石虎在台灣被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,各界政府和民間組織均施行許多措施,希望降低對石虎生存環境的傷害,以提高石虎數量,石虎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環,對維持生態平衡是相當重要的存在,因此保護石虎不僅僅是保護一個物種,更是保護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穩定。